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好看风景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唐山地震41周年 测绘人能为地震做什么

    信息发布者:坤亮光电
    2017-08-06 20:52:39    来源:测绘吧   转载

    1976年7月28日,3时42分53.8秒,7.8级,12秒,24.2万人遇难。41年后的今天,祭奠每个逝去的同胞,也祝福这座重生的城市。


    41年前,如同一声惊雷,一场7.8级地震撕裂了唐山大地,23秒,24万生灵罹难,弥望尽是疮痍,这场惨烈的大地震,瞬间让唐山变成荒墟,更成了国人心头恒久的伤痕。


    41年里,昔日痉挛的大地创口渐渐愈合,那些亲历者则以舔舐伤口的方式不屈地活着。


    41年后,我们回望这场灾难,不是为了以灾难纪念灾难,以一种痛去承接另一种痛,而是为了于温故中缅怀那被灾难夺去的一个个曾盛开的生命,也感受寓于“向死而生”中的人性力道与“人是目的”的分量。


    每次灾难,都该以历史进步为补偿。从唐山大地震发生到现在,中国社会“苟日新又日新”,变化可谓翻天覆地。而种种变化中,与人类社会进步脉络最为契合的,就是个人价值的被打捞和重新发现——历史叙述笔触越来越多地从集体转向个人,更加注重对个体生命力和人性尊严的着墨,而非将人作为宏大叙事里抽象虚焦的脸谱化存在。

    测绘应急保障

    5月12日14时28分,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.0级特大地震。这次地震,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、波及范围最广、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。测绘部门共为40多个部门单位、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的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地形图1.9万张,紧急加工制作和提供灾情分析、救灾动态等方面的专题地图2.2万张。先后调集7架飞机成功对灾区实施航空摄影,协调安排6颗高分辨率雷达遥感卫星对准灾区,不断获取灾区震后遥感影像,累计提供灾区地震前后的遥感影像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2791GB。


    15年11月,中国地震局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旨在重点加强双方在地球物理场观测、大地测量、地形变化监测等领域的合作与资源共享,提升我国地震监测、重特大地震灾害空间信息快速获取与辅助决策等方面的能力。

    根据合作协议,双方将建立常规化的数据资料共享交换机制,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现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(GNSS)、水准、重力等观测资料的共享交换,开展地磁场观测成果、地质构造图、遥感影像、地形图等资料成果的共享交换,实现对中国内地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、垂直运动速度场以及重力场变化的有效监测。此外,双方协议将在西藏等区域共同开展重力观测,填补该区域的重力数据资料空白;合作开展区域地面沉降监测、板块运动、区域地质环境监测等地理国情监测;联合开展北斗、重力卫星等空间观测技术在防震减灾和测绘领域的应用研究,合作开展卫星导航地震服务相关标准研制。

    在汶川、玉树等重特大地震应急处置中,两部门通过数据共享合作,快速获取了大量的震区观测数据和遥感影像资料,为指导应急救灾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

    2016年9月18日20时至19日21时,四川省攀枝花市突发强降雨,受其影响,多个县(区)发生山洪、泥石流等灾害,造成人员伤亡,水利、交通、电力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。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迅速启动应急响应,为抢险救灾提供应急测绘保障。20日,四川省测绘局测绘应急保障中心无人机中队紧急集结完毕,10名应急测绘队员携带4架无人机、2套应急数据处理系统,驱车赶往受灾一线执行应急无人机灾情影像获取与处理任务。

    灾难面前,测绘先行。案例众多,不胜枚举。2013年“4·20”芦山地震,7小时获取震后首张航摄影像,创下应急测绘实战最快速度;2014年“11·22”康定地震,首战高原就刷新了高海拔地区应急测绘的实战纪录;2015年“4·25”尼泊尔地震西藏震灾后,千里驰援,穿越可可西里,翻越唐古拉山,首次开展跨省应急测绘保障……


    应急测绘,就是要具备这样的能力——哪个地方发生了重大灾害,马上能快速地获取影像,将详细精准的灾情‘天地图’拿出来。



    谢谢你,测绘人

    守护了我们的家园

    作为一个测绘人,

    什么时候让你最骄傲?
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